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国中药杂志》 > 2013年第20期
编号:13149926
浅论“苦能坚阴”——临床中药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(3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3年10月15日 《中国中药杂志》 2013年第20期
     4 “苦能坚阴”的现代基础研究

    “苦能坚阴”的现代基础研究甚少,而苦味药的现代研究相对要多一些,主要是从苦味药的药效范围、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。苦味药的药效范围较广,在《中药学》教材中除消食药外,各章节均有分布。其中,以涌吐药所占比例最高(75%),这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“酸苦涌泄”这一传统理论。其次是驱虫药(7l%)、泻下药、祛风湿药(各70%)及清热药(68%)。值得提出的是,在清热燥湿及攻下类药中,苦味药的性味与其所含化学成分亦有着相药均占100%。从以上几类药物的功用特点,均体现了苦味药所特有的“能泄(泻)、能燥”的基本作用。苦味药主要的化学成分,大致可归纳为生物碱、苷类及苦味质3大类。其中苦味质与生物碱成分,是构成苦味药味感的基本来源。

    近年来药理研究表明苦味药的通泻作用,主要表现在对大肠运动的刺激方面,其所含游离的蒽类衍生物是刺激大肠运动与引起泻下的直接因素,如苦寒攻下的大黄、番泻叶、芦荟等,但随着不同程度的加热炮制,其蒽苷可被水解、氧化而失效,从而降低或丧失其泻下作用 ......
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,全文长 4160 字符